By David Au
在我成長的五六十年代,茶樓裡有一樣點心,讓我至今難以忘懷,那就是——大包(Taai Bau)。它的名字簡單直接,意思就是「大大的包子」,但對我們那一代的孩子來說,這一個包,裝的不只是餡料,更是飽足感、幸福感與滿滿的童年回憶。
🧺 一個包,一頓飯
那時候的孩子沒那麼多選擇,也不講究什麼營養餐盤,一個大包就是中午的一頓正餐,夠大、夠飽、夠香。從茶樓阿姨那兒接過來時,熱氣騰騰、冒著白煙,拿在手上沉甸甸的,像捧著一份寶藏。
🍖 大包裡的「八寶」世界
這不是一般的叉燒包或蓮蓉包。大包是「豪華版」的肉包,裡面什麼都有:
-
半肥瘦的豬肉:吃起來既有油香又不膩口
-
雞肉塊:增加口感層次
-
乾香菇:煮得入味,濃濃香氣撲鼻
-
花生:增添一點嚼勁
-
半隻鹹蛋黃或滷蛋:那一小口蛋黃就是最精華
-
一片臘腸:鹹香濃郁,點睛之筆
有些版本還會加蝦米或冬菇絲,每一口都像在挖掘驚喜。外皮是柔軟微甜的麵皮,吸飽了肉汁,一咬下去,滿嘴都是幸福。
🏓 茶樓裡的點心大哥
雖然蝦餃、燒賣、腸粉等也很受歡迎,但在我們那群乒乓球老友記之間,大包才是心頭好。一來它實在,二來它親切——每次飲茶點一個大包,就像回到年輕時的那個中午,那個背著書包、準備去打球的少年。
吃大包也不講究儀式,撕開紙底、就著茶水一口接一口,簡單、直接、滿足。
🌆 大包與時代的回聲
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,大包不只是食物,它是那個時代的象徵:
-
物資不多,但夠實在
-
生活艱苦,但懂得滿足
-
一家人到茶樓點幾籠點心,一人一個大包,就是週末的溫暖時光
那時候一個大包可能只需幾仙至一毫子,便宜又飽肚。如今,雖然大包依然能買到,但那種用簡單食材堆疊出來的溫度與情懷,已經不多見了。
❤️ 爺爺小故事 Grandpa’s Corner
我記得有一次放學,媽媽帶我到樓下茶樓,她說:「你今日好乖,請你食個大包!」那一刻,我捧著那熱騰騰的大包,覺得自己像個小大人。那不是一個點心,而是一份鼓勵、一份關愛。
現在,每當我與乒乓球朋友提起大包,大家都會笑著點頭。那是一代「香港嬰兒潮」共同的記憶,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難忘的一道風景。
📣 給讀者的話
你還記得你最喜歡的點心嗎?你有沒有吃過那種「一個就夠飽」的大包?歡迎留言分享你的點心故事,讓我們一同回味這段美味的時光。
下一篇主題: 蝦餃的故事
🥟 點心歲月(第二篇):晶瑩剔透的明星——蝦餃 Har Gow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